“抱团取暖”开创演艺新业态
发布时间:2015-05-28 作者:
5月28日,华北剧院演出(区域)联盟(简称华北联盟)年会在京召开,就华北联盟成立一年来取得的成就、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进行研讨。
成立一年运作项目 超1800场次
近年来,伴随我国演艺产业发展,单兵作战的剧场愈发了解到“抱团取暖”的必要性。基于此,中国东部演出联盟、西部演出联盟等合作组织相继涌现。
华北联盟成立于2014年5月,现有成员单位17家,遍布晋、冀、鲁、豫、辽、苏6省及京、津两市。华北联盟成立一年来发展迅速,在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文化惠民、项目运作、剧场标准化制定等方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华北联盟理事长于剑介绍,华北联盟成立之初确立的发展使命为打破区域界限,加强跨省剧场资源信息共享,切实增强发展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充分挖掘各地区潜力,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规模化效益。“资源共享、创意融合、科学发展、合作共赢”,成为联盟的发展宗旨。
记者拿到的数据显示,2014年5月至今,华北联盟成员累计运作演出项目超1800场次,较全体成员上一年度运作总和增长18%。全年演出覆盖观众近200万人次,其中各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演出场次超600场,较好地满足了普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和学生、老年人、军人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
联合运作项目外,华北联盟与其他联盟在不同领域的互补效应也渐次显现。以山东演艺联盟为例,华北联盟成立后,两联盟以历山剧院为阵地,打造“世界艺术之窗之国外舞台艺术展演”活动,8台国外精品演出亮相泉城。历山剧院负责人介绍,这是山东“十艺节”后首次规模化引进国外艺术项目,对推动对外艺术交流、提升观众审美素养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
开拓市场需扫清制度障碍
文化体制改革后,原来的大部分国有文艺院团被推向市场。期间,很多剧场在经历阵痛期后正逐步走向正轨,但前面的道路并不平坦。
华北联盟成员、山西演艺集团董事长贾新田认为,目前个别地区仍存在“只抓创作不抓演出”的情况,导致文艺作品没有社会效益。“个别地区仍把排戏当政绩,演多演少不管。”贾新田说,专业人就应做专业事。“之前艺术产品创作生产面临的问题不应再出现在剧场管理方面。”他建议加强剧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同时呼吁国家对转制剧场、院团的扶持力度。
杭州剧院总经理柯朝平是中国东部演出联盟的首任“盟主”。谈及演艺联盟这一国内新生事物时,他认为前期联盟走了一些弯路。“联盟内部成员,无论院团还是剧场均为国有单位。”他形容如此运作模式为将财政资金“从一个口袋掏到另一个口袋”。2008年成立的中国东部演出联盟,如今的范围已涵盖10省1市共58个剧场,由于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优势,联盟取得了较好成绩。作为发起单位的杭州剧院,现在每年演出都超过200场次,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目前多地施行的剧场补贴政策也广受演出联盟负责人诟病。
“国有剧场有压力,因为有人员负担,却没有补贴;相反,新建剧场没有人员方面压力,却得到大量补贴。”柯朝平说。而另一位华北联盟成员则表示,他们当地政府对某演出经纪机构的补贴达到每年1300万元。“按照这个数字,当地无数个小剧场都能被救活。”
“精品剧目 联盟巡演”
有望很快实现
内容为王,这是很多联盟负责人的共识。在文艺产品日趋丰富多元的今天,怎样为民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舞台艺术作品?华北联盟与中国音乐学院做出了探索。5月29日,双方共建的文化惠民演出指导基地在京揭牌。
于剑介绍,文化惠民演出指导基地将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包括组织惠民专场演出、发放惠民演出票价、发放文化惠民卡、组织导聆式艺术课堂,安排艺术家与当地高校、院团的交流研讨,高雅艺术进社区、进课堂等活动。计划每年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000场,年服务观众预计超100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文化惠民演出指导基地首批单位30家,遍布山东、河北、江苏等12省市。“依托中国音乐学院的艺术资源,华北联盟将在文化惠民演出指导基地开展系列民族传统音乐主题演出活动,内容涉及传统音乐演出、教育、交流等。”于剑表示,在30家成员单位内部巡演的基础上,华北联盟将通过市场分析和专业判断产生出优秀巡演剧目,面向全国剧场推介、巡演,形成在全国具有广泛艺术影响力、受市场欢迎的品牌剧目。“未来我们还将加强演艺行业产业研究,特别是针对剧场社会文化服务功能,政府购买演出服务,剧场行业政策和管理制度等的研究,为剧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管理环境和服务环境。”
成立一年运作项目 超1800场次
近年来,伴随我国演艺产业发展,单兵作战的剧场愈发了解到“抱团取暖”的必要性。基于此,中国东部演出联盟、西部演出联盟等合作组织相继涌现。
华北联盟成立于2014年5月,现有成员单位17家,遍布晋、冀、鲁、豫、辽、苏6省及京、津两市。华北联盟成立一年来发展迅速,在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文化惠民、项目运作、剧场标准化制定等方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华北联盟理事长于剑介绍,华北联盟成立之初确立的发展使命为打破区域界限,加强跨省剧场资源信息共享,切实增强发展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充分挖掘各地区潜力,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规模化效益。“资源共享、创意融合、科学发展、合作共赢”,成为联盟的发展宗旨。
记者拿到的数据显示,2014年5月至今,华北联盟成员累计运作演出项目超1800场次,较全体成员上一年度运作总和增长18%。全年演出覆盖观众近200万人次,其中各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演出场次超600场,较好地满足了普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和学生、老年人、军人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
联合运作项目外,华北联盟与其他联盟在不同领域的互补效应也渐次显现。以山东演艺联盟为例,华北联盟成立后,两联盟以历山剧院为阵地,打造“世界艺术之窗之国外舞台艺术展演”活动,8台国外精品演出亮相泉城。历山剧院负责人介绍,这是山东“十艺节”后首次规模化引进国外艺术项目,对推动对外艺术交流、提升观众审美素养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
开拓市场需扫清制度障碍
文化体制改革后,原来的大部分国有文艺院团被推向市场。期间,很多剧场在经历阵痛期后正逐步走向正轨,但前面的道路并不平坦。
华北联盟成员、山西演艺集团董事长贾新田认为,目前个别地区仍存在“只抓创作不抓演出”的情况,导致文艺作品没有社会效益。“个别地区仍把排戏当政绩,演多演少不管。”贾新田说,专业人就应做专业事。“之前艺术产品创作生产面临的问题不应再出现在剧场管理方面。”他建议加强剧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同时呼吁国家对转制剧场、院团的扶持力度。
杭州剧院总经理柯朝平是中国东部演出联盟的首任“盟主”。谈及演艺联盟这一国内新生事物时,他认为前期联盟走了一些弯路。“联盟内部成员,无论院团还是剧场均为国有单位。”他形容如此运作模式为将财政资金“从一个口袋掏到另一个口袋”。2008年成立的中国东部演出联盟,如今的范围已涵盖10省1市共58个剧场,由于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优势,联盟取得了较好成绩。作为发起单位的杭州剧院,现在每年演出都超过200场次,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目前多地施行的剧场补贴政策也广受演出联盟负责人诟病。
“国有剧场有压力,因为有人员负担,却没有补贴;相反,新建剧场没有人员方面压力,却得到大量补贴。”柯朝平说。而另一位华北联盟成员则表示,他们当地政府对某演出经纪机构的补贴达到每年1300万元。“按照这个数字,当地无数个小剧场都能被救活。”
“精品剧目 联盟巡演”
有望很快实现
内容为王,这是很多联盟负责人的共识。在文艺产品日趋丰富多元的今天,怎样为民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舞台艺术作品?华北联盟与中国音乐学院做出了探索。5月29日,双方共建的文化惠民演出指导基地在京揭牌。
于剑介绍,文化惠民演出指导基地将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包括组织惠民专场演出、发放惠民演出票价、发放文化惠民卡、组织导聆式艺术课堂,安排艺术家与当地高校、院团的交流研讨,高雅艺术进社区、进课堂等活动。计划每年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000场,年服务观众预计超100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文化惠民演出指导基地首批单位30家,遍布山东、河北、江苏等12省市。“依托中国音乐学院的艺术资源,华北联盟将在文化惠民演出指导基地开展系列民族传统音乐主题演出活动,内容涉及传统音乐演出、教育、交流等。”于剑表示,在30家成员单位内部巡演的基础上,华北联盟将通过市场分析和专业判断产生出优秀巡演剧目,面向全国剧场推介、巡演,形成在全国具有广泛艺术影响力、受市场欢迎的品牌剧目。“未来我们还将加强演艺行业产业研究,特别是针对剧场社会文化服务功能,政府购买演出服务,剧场行业政策和管理制度等的研究,为剧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管理环境和服务环境。”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