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演艺集团-尊龙凯时官网

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发布时间:2022-08-17 作者:王巍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转载自学习强国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一重要要求,对于进一步讲清楚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探寻源头活水,以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于治国理政的现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众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国家治理观。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以仁德治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爱民思想、道家“道法自然”“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智慧、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的博爱思想、法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革理念,还有“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问题意识、实践思维,孜孜追求的以天人合一为宇宙观、以中庸之道为处世方法、以大同世界为追求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国道路的探索与演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受制于特定的经济和政治因素,而且取决于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回顾中国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道路的探索与演进。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从1840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前,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英勇斗争,经过不断地探索尝试,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比器物更重要的是制度,比制度更深沉的是文化和价值观。因为器物和制度要靠人来制造和执行,而人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观就是更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经过反复思考对比,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得出结论——“走俄国人的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迅速占领思想高地。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很多重要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张存在着相通之处,例如,儒家讲的“行”“躬行”“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之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改造世界之间,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与唯物辩证法之间,“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之间,都有某种契合和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并为人们选择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与中华民族充满“旧邦新命”“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革新和开放精神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把改革开放置于大历史中去看待:“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要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来理解、认识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表现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本体,充分吸收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一切人类文明先进成果,是在中国道路开创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同时,强调“新”,不意味着忘本。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做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有机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土壤,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命运与共的天下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既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始终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也为回应和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宝贵启示。中国共产党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极大激活了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当代价值。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样,中国道路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和视野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又进一步推动各种文化开放融通、互学互鉴,展现了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理念。这种文明新形态立足于把握和塑造人类共同未来的大视野、大格局,充分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与隔阂,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


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准则、价值追求,并结合时代要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分割线
尊龙凯时平台 copyright 2021 尊龙凯时平台的版权所有 © 山东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鲁icp备0505145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