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产业的联盟化发展趋势-尊龙凯时官网

演艺产业的联盟化发展趋势-尊龙凯时官网
关于集团
新闻资讯
集团新闻
演艺动态
视频新闻
优秀剧目
联系尊龙凯时官网

电话:0531-66570780
传真:0531-66570780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25号
邮编:250014
e-mail[email protected]

尊龙凯时官网-尊龙凯时平台 新闻资讯 演艺动态
演艺产业的联盟化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3-08-09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多项产业扶持政策。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部属中,将文化上升到与政治、经济、社会相提并论的地位,演艺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当前演艺行业管理体制不科学、运营机制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完善的产业状况,已经成为演艺产业发展的瓶颈。为实现演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广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将演艺推向市场,弱化了政府供血功能,而单兵作战的个体经营模式又不再适应演艺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演艺业的经营手段和发展模式面临新的思考和定位。就在转机制、调结构增强自主造血功能的呼声中大批国有演艺集团及演艺联盟应运而生,这是演艺行业的一次深刻变革,特别是演艺联盟在跨区域资源整合、专业分工协作、资本运作以及整合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逐渐被业界所认可,并成为演艺行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演艺联盟通过集约化、标准化的管理实现产业规模化、差异化发展,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项目运作成本、打造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演艺联盟作为文化活动的承担着和供给者,直接参与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演艺联盟还未探索出一条成熟的商业模式,在资源整合、渠道分销、标准化运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国内演艺产业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归纳。同时,研究了国内演艺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演艺产业联盟化发展的趋势及联盟发展现状,并结合演艺联盟发展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一、演艺产业概念及产业特征

  (一)演艺产业的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演艺活动从剧目创作到票务营销再到登台演出的各个环节都加入了市场的概念和商业的属性,上通尊龙凯时平台的版权交易与艺人经纪、中接票务营销与市场维护、下连道具生产与场馆配套的产业链条已初具规模,演艺活动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演艺产业是指在剧场、戏院、音乐厅、广场、体育场等室内外演出场所进行的、面向大众的商业化艺术表演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创作、策划、经纪、票务等活动的总称。

(二)演艺产业的产业特性

   首先,演艺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演艺产业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体现着民族进取精神;其次,演艺产业低投入高回报和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特性,是内容经济和创意活动的沃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抓手;再次,演艺活动不仅有经济的属性还具备意识形态的普及和社会伦理教化宣扬的功能,演艺产业发展的实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审美水平和城市品位;最后,演艺产业的发展关照到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文化消费结构升级、审美趣味的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着一种情感抚慰的终极关怀。

    二、国内演艺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演出市场的发展规模

    2011年中国演出市场总体规模达到233.3亿元,其中 直接票房收入达到120.9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专业剧场演出票房收入36.65亿元,旅游演出收入27.78亿元,演唱会收入23.49亿元,农村演出收入15.62亿元,娱乐演出收入10.36亿元,网络演出收入5亿元,音乐节演出收入1.99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3000家剧场、1万多个艺术团体。保守计算,每年每个艺术团体只生产两部作品,每部作品按3万元演出价格计算,即便只演一场,就将形成一个产值达到6亿元的市场。然而,演出行业的现状却是全国大量的剧场资源闲置,好的剧场找不到适合自己档期的剧目;而每年演出制作机构生产的大量剧目,又因为找不到适合的剧场而不断亏损。

  (二)演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演艺产业刚刚起步,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规模和市场化水平还具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制度的僵化,经营人才的缺失,政府投入的不足,基础设备老化以及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等方面,这些问题直接和间接地困扰着演艺活动的开展,成为演艺产业发展的瓶颈。

   1.体制机制僵化,发展活力不足。由于演艺活动在文化宣传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计划经济时代制度的残留,长期以来文化演艺活动的活力的不到释放,文化演艺活动在夹缝中寻突破在困境中求发展。管理机制上,广大文艺院团主要是政府全额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只强调舆论导向和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被掩盖;用人机制上,虽逢进必考,但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演艺活动对于人才的需求,真正懂艺术、善经营、通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被拒之门外;考核机制上,没有建立专业化的绩效考评机制,按资排辈、按岗定薪普遍存在,制约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财政上,收支两条线,补贴倒挂,让广大体制内的院团和剧场财力不足,难以突破发展。

   2.市场化水平低下,市场潜力未得到有效激发。当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并相应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大批国有院团实现转企改制,并尝试以多种形式将演艺活动推向市场。但是,综合国内现有的文艺院团和演出剧场,在推向市场后,没有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在管理上权责不清,在财务上收支混乱,运作上不能与资本嫁接。剧目生产与创作沿袭旧有模式,不考虑市场的需求,甚至“文人不言利的”观念排斥市场行为,注重的是业界评奖的要求和艺术水准的高低,创作出的剧目多依照政府的订单和内部剧场的消化,不能建立覆盖地市的票务营销和市场推广体系,最终导致演出项目的亏损和演艺资源的浪费。

   3.演艺设备陈旧老化,场馆利用率低。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多数城市在市区耗费巨资建立了集文化馆、艺术馆、美术馆以及演出剧场和音乐厅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一定程度上为繁荣和发展当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但是县域的演出场馆和市区老旧的场馆多因缺少资金场馆得不到改造,内部缺乏舞台机械、现代剧场照明系统、扩声系统、通讯系统,甚至场馆的消防系统都不达标。正是这些场馆为主的全国2500多个场馆,却承担着全国3000个演出团体的绝大部分演出活动。可想我国演艺活动的总体实力和水平。多数场馆主要承担政府每年定数的几次大型会议,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文化娱乐活动,真正面向市场的演出寥寥无几,甚至部分剧场将剧场加以改造,舍去场馆的演出功能,对外进行商品的展览和门面的出租,坐收场租以渔毛利。

   4.营销手段单一,票务系统不完善。近年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催生出诸多营销和传播的手段,如电影可以通过网络营销、平面媒体营销、新闻发布会、明星效应、事件炒作种种方式整合起来打营销组合拳,但是纵观我国现有演艺市场的营销行为,大多数只是简单的贴上几张海报,或是打上几个标语,就算是宣传过了。积极者的营销者也仅仅是召开几场新闻发布会或在媒体上发个通告、登登广告,仅此而已。这种传统的营销手段已经抓不住消费者的眼球,不能形成注意力,原有的固定消费群体因其营销不力、传播不当、宣传不足而丧失了欣赏艺术的机会。呆板的、俗套的传播方式也制约着新的消费市场的开拓。

    当前除中演院线、保利院线以及部分演艺集团拥有相对完整的票务系统,大多数剧场还局限在各自为营,单兵作战的状态,这些剧场一方面经营性演出少没有建立网上售票的必要,另外由于资金的匮乏建立网上售票和分区设点的计划也不现实,最终导致剧场的售票渠道仅限于剧场内部票点,好一点的会联合区域性的票务公司实现网络化销售,大多数情形是售票加送票的形式相结合,但面向社会售票的份额平均仅占30%左右,大量的演出票被送给各级主管部门和赞助单位。最终导致演出活动票房收入的萎缩,送票的陋习也养成了看演出不买票先要票的习惯,不利于演艺市场的培养与开发,紊乱了演出市场的秩序。

    5.单体运作成本高,高票价抬高准入门槛。虽然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入深水区,但是当前多数院团和剧场多依靠政府补助维持运转,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院团项目创作多依照政府拨款,投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项目根本不考虑市场价值,不进行成本控制,剧目创作完成冲击文艺大奖,因票房收入远不能满足单场成本,象征性地巡演几场便完成了任务,剧组的人力物力变闲置起来,待再有演出又得重新召集演员、置办道具,无形中扩大了演出的单场成本。剧场运作方面,没有形成常年驻场演出的长效机制,再加上区域间剧场的协同与沟通能力差,导致演出信息和资源不能共享,不能实现项目引进的批量消化,不能实现成本的均摊和风险的共担,最终导致项目运作成本过高,单体剧场难以承受。

    项目运作的高成本最终将成本转嫁到演出的票价上,导致目前许多剧目票价高于国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出现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当前一场演唱会的票价在300元到2000元不等,一场普通的音乐会、话剧以及戏曲演出,也因座区的不同票价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远远超过电影和电视等其他文化消费。高价将很多家庭拒之门外,如果没有政府的资助,很多剧团就演不起,政府给予有限的资助后,票价往往又超出大多数人的消费承受力。政府提供不了充分的资助,观众自身的消费水平又达不到,成为制约演艺市场迅速发展、进入国际轨道的瓶颈。如果这个瓶颈不能突破,演艺产业这个市场蛋糕就不能做大,最终制约整个演艺产业的发展。

    6.项目运作融资难,风险大。演艺产业作为一种创意产业和内容经济,演艺产品侧重于一种服务形式,其产品并不是如钢铁、汽车、食品等行业是物质性产品,演艺产业生产的戏剧、话剧等无形产品,在演出前很难衡量其产出后的价值。所以,文化产业的产品形态适合的资产融资方式和多年以来银行业现有的、通行的资产融资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当前我国的演出企业大多是由中小型企业或者个体经济组织组成,这些演出企业大多未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盈利模式不清晰,不符合金融资本运作的合作基础。并且目前演出产业的不良贷款率较高,也影响了银行放款到中小尊龙凯时官网的文化产业市场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形势下对于中小尊龙凯时官网的文化产品发展的融资仍旧是杯水车薪。资金的匮乏导致好的创意好的项目因缺少资金的支持而搁浅,或是因资金的不足在艺术创作和宣传上大打折扣不能满足满足市场的需求,达不到市场预期回报,甚至导致亏损。

    7.创新意识不强,精品项目不多。演艺创作注重教育功能忽视产业功能,注重文化属性忽视商业属性。长期以来文化与市场相脱离,广大文化团体在体制上是事业单位、准政府部门,文化进入不了市场,也形成不了产业,更无法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一些剧目的演出形式和演出内容得不到创新,虽然艺术品质很高,但是与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欣赏水平脱节,不能获得良好的市场回报,不能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精品。另外懂经营会管理的综合型艺术人才匮乏也是导致演艺市场活力不足,精品剧目不多的重要原因。

    相较于国有事业性质的院团,民间文艺院团在市场运作上更具灵活性,但是在艺术生产方面能力薄弱,特别是原创能力不强,运作的艺术精品不多。广大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多由私人兴办,受资金、人才和盈利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剧目创作过程中主要以复排和移植传统剧节目为主,不少剧目是根据民间故事粗糙改编,无力进行新剧节目的创作生产,缺乏时代特色,甚至作品内容不合时宜,更缺乏创新。

    三、演艺联盟的概念及发展的意义

  (一)演艺联盟的概念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速以及演艺产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演艺行业抱团取暖的联盟化发展趋势逐步被业界所接受和认可。但是当前对于演艺联盟的概念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方面是因为演艺联盟作为演艺行业中的新生业态,概念定义较为滞后,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国内现存的各大演艺联盟的运作形式和合作手段不尽相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当前较为典型的联盟形式有:

    1.单一的剧场联盟。剧场联盟是演艺联盟较为典型的组织形态,主要表现为剧场摆脱单打独斗的局面,抱团取暖,通过联盟的平台承接演艺项目,并批量输出给各成员剧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议价能力,通过成本的均摊降低承接演出的成本。较为典型的是早在2005年9月,由北京天桥剧场、北京世纪剧院、辽宁大剧院、营口辽河大剧院、吉林东方大剧院和黑龙江北方剧场6家剧院就组建成了北方剧院联盟,也是国内最早觉醒并成立的剧院联盟。类似的联盟组织还有东部剧院联盟、辽宁剧院联盟等。

    2.综合性的演艺联盟。综合性的演艺联盟力在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大型合作组织。如山东演艺联盟集合山东省十七地市的160家成员单位,成员单位涵盖省内主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剧场、演出经纪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传媒机构,建立了联盟理事会、票务系统以及演出院线三位一体的合作实体。

    再如西部演出联盟10个联盟成员中,既有负责剧目创作生产的处于产业上游的艺术院团,如青海民族歌舞剧院,也有处于产业中游的演出经纪公司,如四川省演及其所属的锦城艺术宫,以及处于产业下游的昆明剧场。第一步,自产自销;第二步,在国内进行巡演。

    根据现存演艺联盟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可以将演艺联盟概括为:演艺联盟是指演艺产业链条中的生产要素与经营主体通过合作、参股、控股等多种手段联合搭建的常态化合作组织或企业,由理事会或董事会作为最终决策机构,制定相应的章程并设立常驻办事机构。成员单位以演艺项目合作为牵引、以联盟平台为依托,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

    (二)组建演艺联盟的意义

    演艺联盟实现了演出内容与演出剧场的高效对接,其规模化、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培育了演艺市场主体,壮大了演艺产业规模,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借助联盟的平台,艺术表演团体可以实现优秀演出剧目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广大文艺院团通过联盟扩大了演出的辐射半径,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先进文化、实现文化惠民的重要渠道。广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后面临市场的考验,但是原有的创作机制和创作理念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联盟的分销平台既解决了演艺项目的销路又通过联盟的引导和培训逐步实现了院团内部的机制的调整,助力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

    通过联盟规模化优势,剧场批量引进剧目,让演出持续化、常态化,剧场由原来的坐收场租,变为主动经营,在降低演出成本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大获利空间,演艺联盟满足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扩大规模、形成产业的要求,是加快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将进一步提高剧院转制后的市场适应能力,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激发发展活力,增强自主“造血”功能,减轻财政负担,对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国内演艺联盟发展现状

  (一)国内现有演艺联盟及其运作的模式

    当前根据演艺联盟的成员地域分布,现有联盟主要包括省际的演出联盟、省内演出联盟,以及大型的直营式的大型演出院线。

    目前国内现有多条跨区域合作的省际联盟,传统的五大省际联盟包括北方剧院联盟、西部演出联盟、东部剧院联盟、长三角演艺联盟、珠三角演艺联盟、辽宁剧院联盟,还有刚成立的中国演艺联盟、中国旅游演艺联盟,中国知青演艺联盟、中三角演艺联盟等十多家省际演艺联盟。这些跨省域的演出联盟在移动区域资源整合,实现演艺资源互补、剧目承接协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省内演出联盟包括安徽演出联盟、江西演出院线联盟、山东演艺联盟,江西演出剧场联盟等多家联盟组织,目前由湖南大剧院等单位发起的湖南剧场联盟正在筹备当中,届时湖南剧场联盟将吸纳囊括湖南省直剧院及全省14个地、州、市、县剧场及演出经纪公司。目前国内联盟序列中成员最多、规模最大的演出联盟,当属2013年3月由山东演艺集团等单位牵头成立的山东演艺联盟,山东演艺联盟成员单位160多家,覆盖了全省各主要艺术院团、剧场院线和演出经纪机构。山东演艺联盟将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外部产业资金,通过参股、控股、承包、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分级分批,逐步实现全省剧场标准化连锁化经营,并建立涵盖全省各主要剧场的演出信息发布平台和票务销售系统,使各剧场的演出信息和票务销售实现互联互通,并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其打造成为符合上市标准的演艺实体。

    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更高的直营式演出院线,也是在近年来备受演出市场的关注和青睐,并获得可观的经济和规模效益,目前国内现有北京保利院线、中演院线、刘老根大舞台演艺院线、金海岸演艺院线、国话院线、苏演院线、大隐院线、万达文化演出院线、北京儿艺院线和戏逍堂小剧场院线等将近20条演出院线,剧院运营模式开始悄然改变,逐步向全国辐射扩张,逐渐形成了全国统一标准化管理、人才培养与“精品剧目 院线巡演”的演出行业新模式。目前最有实力的院线当属保利院线和中演院线。目前保利院线直营29家剧院,中演院线直营5家剧院并有31家加盟剧院。其中保利院线当前管理资产总额超过110亿元,2010年保利院线完成演出近3000场,院线网路遍及珠三角、长三角、华中、华北和西南地区等全国大部分地区。

    当前演艺联盟和演出院线,主要依赖“精品剧目 院线巡演”的演出行业模式。“精品剧目”一方面由联盟内部的院团和文艺团体供给,另一方面由联盟总部为平台引进国内外优秀剧目到联盟所辖剧场巡演,这些成员剧场与联盟的关系主要包括直营、合作、加盟等多种模式,这样以演艺项目为纽带,以演出剧场为依托,结合统一的票务系统,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联盟发展的基本架构,当前演艺联盟虽然已经带来了可观的市场回报,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商业经营模式,现有的演艺联盟正在积极地尝试符合当地演出市场的创新经营模式。

    (二)演艺产业联盟化发展的优势

    演艺联盟是集合剧场、票务系统、艺术表演团体的综合体,甚至在联盟成员单位中还有传媒机构和金融组织。演艺联盟是区域内信息交互和资源配置的合作平台,规模化、统一化的生产和管理适得演艺联盟具备诸多单体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

    1.剧目生产和引进的优势。在剧目生产上,演艺联盟内部通过整合现有的资源,从剧目创作到演员调度,从道具制作到财力支撑,都有专业的、擅长的成员分工,集中优质资源制作精品剧目,形成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剧目引进上,多引进国内外精品、品牌剧目,发挥大牌、明星效应,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承担单体剧场无法接洽的大型剧目,为繁荣当地演艺市场培育消费人群有积极地作用。  

    “抱团”使西部联盟尝到了规模化发展的甜头。2007年,西部演出联盟组建虽然只有半年的时间,但其中5个省际间已联合成功运作了十多个项目,包括《白毛女》、《世界之舞》等。在“联盟”的旗帜号召下,演出渠道更加通畅,集体接项目更降低了成本,扩大了演出数量,活跃繁荣了区域内的演出市场,在成都等一些地区,直接带动票价下降20%-30%左右。

    在接待国外名团上联盟的优势更明显,象《妈妈咪呀》这样的国际名团演出价格都是“高不可攀”的,演出报价高,跨国的吃、住、行费用也招架不住,如果没有赞助单靠票房,风险太大。但是由联盟出面接,首先演出费会打折,旅费也能分摊,直接降低了演出成本。

    2.整合营销的优势。传统的剧目在演出时宣传模式落后,资金投入不高,大多是在剧场外张贴宣传海报,或散发传单,好一点的就是召开新闻发布会,没有建立专门的营销部门和团队,导致演出剧目的社会影响力和信息覆盖率不足。而借助演艺联盟的票务系统和广播电视媒体的平台实现局域内的广而告知,制定涵盖广播电视、户内外广告、事件营销及针对大客户的整合营销策略,无疑是单体力量无法做到的。同时联盟营销团队在建立剧目品牌,打造联盟的品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3.品牌化运营的优势。演艺联盟在整合内部成员内部资源的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执行和管理标准,从logo、服装、主体背景色的视觉标识,到言行举止的服务规范,再到吊杆、配电、灯光、音响的技术统一,无不体现着联盟的管理理念和联盟文化,再加上成功项目的运作,使得联盟本身及所属剧场和院团形成一种品牌影响力,品牌影响力进而转化成吸引观众的票房号召力,进而为票房的保障。

    4.资本运作的优势。资金是剧目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当然也是困扰广大艺术团体开展艺术创作的难题,长期以来,广大计划体制内的文艺院团,一直依靠政府补贴开展创作,经历文化体制改革转企后的院团,普遍难以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突出表现在剧目创作的项目启动金难以寻觅。而演艺联盟的平台却可以运用规模化的优势解决这一难题,演艺联盟可以打包上市,获得社会资本,可以和企业、财团合作,获得赞助支持,另外也可以抱团争取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产业扶植资金的支持。

    5.规模化发展的优势。区别于单体运作的单一化、程式化以及雷同化,演艺联盟规模化的内部组织形式趋向于差异化、全面化、创新化。主要表现在联盟建立覆盖从生产到传播再到销售等领域的覆盖全产业链的规模化发展,并根据成员单位的各自优势在这条产业链上进行分工协作,专业化的细分部门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单体的创作运营能力,为自身获得市场回报的同时也带来了全产业链条的健康循环,提高了联盟的整体竞争力。

    五、现有演艺联盟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演艺联盟现存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剧院联盟的组织形式,仍处于友情加盟的“挂名”形式,而并没有进行实质的注册,其会员也难以从联盟获得实质性的帮助。而且现有的联盟普遍处于松散状态,缺乏对演艺资源的深度整合,与社会资本的互动能力不强。演艺节目推广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性,不能形成发展合力,未能产生规模化优势,没有形成真正成功的模式。

   (二)演艺联盟发展的建议

    演艺联盟的发展要基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借助改革的利好政策,抢抓机遇,占领市场先机。作为演艺产业的市场主体要不断引进市场机制,通过人才的引进、资本的嫁接,逐步增强联盟成员的自主造血功能,进而创新体制转变机制,深化改革成果。另外,联盟要积极创新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形成以资本为纽带,以剧场为依托、以项目运作为抓手的紧密型合作实体,规范管理,制定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扩大盈利手段和方式,逐步实现联盟整体实力的提升,推动演艺产业的发展。鉴于演艺联盟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手段等都尚处于摸索阶段,演艺联盟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要体现在以下环节的创新:

    1.组织架构创新。要打造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资源与市场高效对接的演艺发展平台,联合艺术表演艺术院团、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建立覆盖范围广泛的演出信息发布、在线票务销售的网络系统,促进演艺市场一体化,建立和完善本土演艺市场体系。

    2.机构设置创新。要实现联盟成员的密切沟通紧密合作,必须建立常态化的办事机构,如成立联盟理事会及秘书处,设立覆盖全演艺产业链的专家委员会。并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召开专家主题研讨会,对全省演艺产业发展进行专业研讨,为演艺单位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服务。

    3.商业模式的创新。演艺联盟要向市场要出路,向需求寻发展,联盟要结合自身资源,实现内部资源的整合,成员内部要注重差异化分工,挖掘产业链条上的新型市场,实现盈利渠道多元化,积极扶植和培育演艺市场的新业态,着手打造演艺产业新的增长极。

    4.运营模式创新。立足实际,努力创新,致力于探索演艺产业发展新模式,逐步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外部产业资金,以控股、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分级分批,逐步实现联盟剧场标准化经营,经过深度的产业资源整合,打造成一个合作共赢、资源与市场高效对接的大型演艺实体,适时成立具备独立法人资质的企业。

    5.文化服务模式创新。演艺产业,特别是演出剧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表演团体创作的文化产品又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体系、宣传时代主旋律以及文化惠民活动的重要渠道,演艺联盟要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要以社会效益为依托向政府要政策、要资金、要订单,一方面为政府分忧,另一方面实现自我发展,重要的是在政企双赢的同时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6.跨领域合作创新。演艺联盟要积极与广电、报业、银行系统单位积极进行协作,探索跨行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媒体宣传优势,进行演艺项目宣传推广,引入银行资本。另一方面如上领域的运营模式及管理经验都较为成熟,通过项目的带动,实现演艺从业人员与其它成熟领域人员的磨合,逐步实现思路的启发和人才的磨练。

(作者:张欢)

尊龙凯时平台的友情链接:

政府机关
全国演艺集团

网站地图 site map

尊龙凯时平台 copyright 2013 - 2018  by www.sdpag.com 尊龙凯时平台的版权所有山东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地图